紅色基地
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南部、冀晉豫三省交界處的涉縣赤岸村,由司令部舊址、將軍嶺、陳列館、赤水灣、太行頌文化園及相關紅色產業園區組成,規劃占地面積5.6平方公里,年均接待游客逾140萬人次。屬全國先進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將軍嶺
歷史底蘊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八路軍129師東渡黃河,挺進涉縣,運籌赤岸,浴血太行,在這里戰斗生活達六年之久,先后有130多個黨政軍等重要機關單位長期駐扎于此,締造了赫赫有名的劉鄧大軍,創建了抗日戰爭時期面積最大、最鞏固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譜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不朽傳奇,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血雨腥風、硝煙彌漫的革命征程中,涉縣人民與129師將士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軍民團結、眾志成城,共同演奏了一曲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共同凝聚起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于擔當,勇于勝利的129師精神,向全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無所畏懼、英勇堅強的英雄氣概。一二九師的歷史是中國人民抵御外強的歷史,是國共合作民族大團結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力量發展壯大的歷史,是中國軍魂不畏強敵、勇于亮劍充分展示的歷史。一二九師精神是革命膽略和求實精神的高度闡釋,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經久不息的生命力,更指引著老區兒女緊密地團結在黨的領導下,甘于奉獻,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全面、詳實記錄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歷史的紀念館。歷史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厚:一是全國抗戰舊址保存最完好的基地之一;二是抗戰時期駐扎單位最多、機構最健全的地區之一;三是黨政軍等部門活動時間最長、軍民基礎最鞏固,面積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四是涉縣人民踴躍參軍,支援抗戰,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的成立無私奉獻的革命老區和紅色文化展示地;五是景區內的將軍嶺是除八寶山外集中埋葬將帥靈骨最多的地方;六是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發祥地和鄧小平同志新中國改革開放的萌芽地。
一二九師小廣場偉人塑像劉鄧和他的戰友們
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積極籌備,于1979年1月1日正式面向社會開放。位于赤岸村中央,占地面積3949平方米,由下院、上院、后院、司令部伙房、廉政教育展、核心價值觀展、識字班等九個具有冀西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組成,均為上世紀20,30年代老建筑,屋內為原貌陳列,保存完好,是集一二九師司令部、太行軍區司令部、太行區黨委、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和劉鄧舊居等重要部門于一體的革命舊址,為當年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就是在這個古樸、寧靜的小院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地方黨組織,宣傳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組織人民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擊退了敵人數百次清剿和掃蕩。同時,幫助根據地人民開展大生產運動,進行經濟文化建設,從而創建了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晉冀魯豫邊區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舊址下院為一二九師司令部、太行軍區司令部、晉冀魯豫中央局及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北屋為司令部會議室(原為赤岸村張家祠堂),是當時召開重要會議的地方;南屋為辦公室(原為戲臺,逢年過節請神唱戲所用);西屋為劉伯承辦公室及警衛室;西北角為李達宿辦室;東屋為何正文及警衛室;東北角為張廷發宿辦室;西南角為機要室。
院中丁香、紫荊兩樹為1941年劉伯承、鄧小平、李達三位首長親手栽種,歷經70多年風雨滄桑依舊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每逢清明時節兩樹競相開花,香氣襲人,散發出勃勃生機。
赤水灣 位于涉縣清漳河畔,129師紀念館景區入口處,將軍大道兩側,南北長2086米,東西寬800米,總占地面積約118.27公頃,建設用地47公頃。緊鄰涉縣清漳河,優良的河岸臨水景觀為項目開發提供了天然的濱水生態旅游資源優勢,周邊紅色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資源完整,與一二九師紀念館隔河相望,是一個大型的集觀光、旅游、生態、休閑、娛樂、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紅、綠、河、湖、堤交融的綜合性休閑旅游平臺。